施官镇“竹编非遗村”走红:老人带徒编出《清明上河图》微缩版,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生

滁州新闻网 阅读:18 2025-09-10 11:25:00 评论:0
施官镇“竹编非遗村”走红:老人带徒编出《清明上河图》微缩版,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生

位于我国江苏省宿迁市的施官镇,近年来因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竹编技艺而名声大噪。这个古老的村落,不仅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,更以其精湛的竹编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。近日,施官镇“竹编非遗村”再次成为焦点,因为村里的老艺人带领徒弟们成功编出了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微缩版,让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施官镇竹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,早在明清时期,这里的竹编产品就远销海内外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传统手工艺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,施官镇的竹编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危机。为了拯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,当地 *** 和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,将施官镇竹编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在此成立了“竹编非遗村”。

在“竹编非遗村”,有一位名叫张老的老人,他不仅是村里的竹编技艺传承人,更是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的代表人物。张老今年已年过古稀,但他依然精神矍铄,每天都会带着徒弟们一起编竹。在他的带领下,徒弟们逐渐掌握了竹编技艺的精髓,并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。

这次,张老和他的徒弟们决定挑战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——用竹编技艺编出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微缩版。这幅作品长3米,宽1.5米,共有上万个竹片组成,耗时近一年。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,张老和他的徒弟们查阅了大量资料,研究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构图和细节,力求在竹编作品中还原这幅名画的韵味。

在创作过程中,张老和他的徒弟们遇到了许多困难。由于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画面复杂,细节繁多,竹编作品的 *** 难度极高。为了确保作品的质量,张老亲自指导徒弟们,从选材、编织、上色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。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,他们终于完成了这幅竹编《清明上河图》微缩版。

这幅竹编《清明上河图》一经展出,便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,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作品。张老表示,希望通过这幅作品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竹编技艺,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。

如今,施官镇“竹编非遗村”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。在这里,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竹编作品,还能亲身参与到竹编技艺的学习和体验中。张老和他的徒弟们将继续努力,将施官镇的竹编技艺发扬光大,让这一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总之,施官镇“竹编非遗村”的成功走红,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,更彰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,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滁州新闻网聚合滁州社会、经济、文化、生活全领域动态,独创网络问政通道,打造皖东地区信息第一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