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桥镇“硅基大棚”扶贫试验:创新种植模式助力药材产业,亩产值翻五倍

近年来,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,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扶贫模式。在四川省某县板桥镇,一项名为“硅基大棚”的扶贫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通过种植高附加值药材,实现了亩产值达传统作物的5倍,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径。
板桥镇位于四川省某县,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。然而,由于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,传统农作物种植效益较低,农民增收困难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当地 *** 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,将目光投向了“硅基大棚”这一新型种植技术。
硅基大棚是一种以聚硅酸为基材,具有保温、保湿、抗病虫害等功能的新型大棚。与传统大棚相比,硅基大棚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,能够在寒冷的冬季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。此外,硅基大棚还具有抗病虫害的能力,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,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。
在板桥镇“硅基大棚”扶贫试验中,当地 *** 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,引进了多种高附加值药材种植技术。这些药材包括人参、黄芪、丹参等,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济效益。通过在硅基大棚内种植这些药材,农民们实现了亩产值翻五倍的目标。
以人参为例,传统种植模式下,人参的亩产值约为5000元。而在硅基大棚内种植,亩产值可达到2.5万元,经济效益显著提高。这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,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。
在“硅基大棚”扶贫试验中,当地 *** 还注重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种植技能。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,帮助农民掌握硅基大棚种植技术,提高药材种植水平。同时, *** 还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,共同抵御市场风险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板桥镇“硅基大棚”扶贫试验在推动农民增收的同时,还带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。由于硅基大棚具有抗病虫害、节水节肥等特点,减少了农药、化肥的使用,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水资源。此外,种植高附加值药材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总之,板桥镇“硅基大棚”扶贫试验为我国贫困地区探索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。通过引进新型种植技术、培养农民科技意识、推动产业升级,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,为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的活力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这一模式将在更多贫困地区得到推广,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。